close

一、Q分類技術的含義



Q分類技術是心理學家斯蒂芬森(Stephenson)於1953年發展的一種測量方法。Q是Question的開頭字母。它是對Q分類材料進行等級排列,並對所得到的順序資料進行分析,從而掌握研究物件的有關心理與行為的變化。Q分類材料可以是陳述性語句、單詞、圖片等。

Q分類技術主要是用於研究成員間關係、個體行為態度的變化、自我等。例如,心理學家羅傑斯用Q分類方法來測量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關係,測量心理治療的效果。通過Q分類分析可以獲得以下資訊:(1)同一個體不同時間內對同一測驗反應之間的相關資訊;(2)小樣本被試在同一時間內,對同一測驗反應之間的相關資訊。



二、Q分類技術的基本程式



(一)選擇與編制Q分類材料 選擇的問題數量一般在60~120個之間每個問題 都寫在一張卡片上。

(二)確定分類標準 要求被試選擇那些最能描述自己生活的語句,按正態分佈進行排序、分堆。一般按9個或11個(奇數)等級進行排序(分堆)。

(三)向被試呈現 將卡片呈現給被試,讓被試按某一等級進行評分,得到每一個問題的等級分數。

(四)資料處理 在多數情況下,應採用等級相關的方法進行資料分析。

(1)可計算出不同成員得分之間的相關,得出成員之間的相似程度。相關係數越大,兩者的相似性就越高。

(2)可以比較同一個人在治療前後的兩次Q分類間的相關,相關係數越大,治療效果越差;相反,則治療效果越好。

(3)可以計算理想自我(按自己的理想或自己應該達到的程度進行評價)與現實自我(按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評價)之間的相關,相關係數高時,個體心理可能較為健康;相反,個體心理可能存在某些問題。有時也可以或將Q分類結果與標準Q分類的相關。



三、Q分類技術的評價



這種方法有許多優點,如在評價心理治療效果時,有一定理論依據,較為科學可靠;對單人個案可以重複測量;並且可以對資料進行充分比較。

但它的最大局限在於項目編制難度大。另外,由於限定了被試的選擇,因此,會限制被試的自由反應,反應的靈活性低,被試不宜自由表現出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反應。

 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pep.com.cn/200406/ca527073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milegirl811 的頭像
    smilegirl811

    Eva--會小婷

    smilegirl8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